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首页>学术动态> 正文

萍乡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2024-03-16 15:14:34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萍乡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全市“大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大灾”格局加速形成、“大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1 “十三五”时期应急管理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十三五"期间

2020

完成情况

规划目标

实际值

1

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

5

-10%

0%

5

基本完成

2

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亡人数

11

-10%

-54.55%

5

全面完成

3

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亡人

37

-10%

8.1%

40

基本完成

4

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128

-10%

11.7%

143

基本完成

5

较大事故起数

2

-10%

-50%

1

全面完成

6

亿元GDP死亡率

0.053

-30%

-11.3%

0.047

基本完成

7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171

-19%

-52.09%

0.561

全面完成

8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0

-20%

102.6%

1.026

基本完

9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0.21

-6%

-14.28%

0.18

全面完成

10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我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0.88%

1.3%

1.37%

1.48%

基本完成

11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1.1

1.3

1.09

0

全面完成

12

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

0.016

0.5

0.037

0.161

基本完成

注:国务院安委会2016年实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改革,工矿商贸领域统计口径比以前增大,导致2016年以后工矿商贸事故统计数值大幅增加,当年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增至1.69,之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与2016年相比下降22.72%,完成了“十三五”期间下降19%的目标值。

2“十三五”时期高危行业优胜劣汰指标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十三五"期间

2020

完成情况

规划目标

实际值

1

烟花爆竹

951

-50%

-54.26%

435

全面完成

2

煤矿

115

-50%

-77.39%

26

全面完成

3

非煤矿山

99

-50%

-54.55%

45

全面完成

4

危险化学品

36

-50%

-47.22%

19

全面完成

1.应急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我市在全省率先通过多个部门的职责融合,组建了萍乡市应急管理局,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人员转隶。稳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所辖23县应急管理局和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应急管理局组建。逐步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出台《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乡(镇、街)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意见》,在全市乡(镇、街)及功能区成立64个以“六有”[1]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中队。以“三有”[2]为主要内容,在789个村(社区)设立2027个应急管理岗位,打通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整合“两委四部”[3]职能,调整机构和人员组成,新体制新机制优势日益彰显。逐步建立起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分工明晰、运转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历史性地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局面。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风险防控、监测预警、会商判、分级响应、协调联动、灾后救助、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监督考核等一整套工作机制,有效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以市、县区为重点的安委会“1+X”组织体系全面形成,压实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落实行业、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积极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向乡、村两级和企业延伸。在全省首推“三个率先”和“三个重点”,“三个率先”是:一是率先建立安全生产领域“安全生产警醒日”制度,将每月10日定为全市“安全生产警醒日”,要求市、县区、乡(镇、街)及行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按照“三个必须”的要求[4]带队深入市场主体,特别是高危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安全生产督导检查。二是率先推进安全生产领域“三级责任、三色预警、三线监管”工作法,明确县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实行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实施边线、底线、红线三线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推进风险分级管控。三是率先实施安全生产“7·15·30·30”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企业每7天组织开展一次对本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乡镇政府每15天应对本辖区内企业组织开展一次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县区行业主管部门每30天应对本县区内企业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督导督查,对企业重大安全隐患每月排查一次,督促有关乡镇和企业将隐患整改到位;市安委会负有监管职能的部门每30天对相关行业企业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一次排查,并督促企业所在县区及时整治安全隐患。突出重点领域等专项攻坚,全力筑牢安全防线。“三个重点”是:一是重点加强高危行业安全监管,夯实安全生产“基本盘”。重点围绕烟花爆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等行业领域,结合上一年度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和经验,每年出台《烟花爆竹安全监管等七个指导意见》。二是重点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巩固安全生产“基本面”。“十三五”期间,我市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由951家减少至435家,减少了54.26%,煤矿企业数量由115家减少至26家,减少了77.39%,非煤矿山企业数量由99家减少至45家,减少了54.55%,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数量由36家减少至19家,减少了47.22%。三是重点开展智慧应急平台建设,架起科技兴安“防护网”。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225家,创建率达90%,实现仪表仪器自动化在线监测;烟花爆竹、煤矿生产企业基本完成视频监控全覆盖并接入辖区内市、县区应急管理局视频监控平台。逐步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实现了道路营业性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全覆盖,数据深度融合监控花炮物品流向,完成花炮产品流向登记。同时,深化“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专项行动,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市安全生产事故(含道路交通)起数实现从184156再到148量级的大幅度下降,事故死亡人数从10252再到45的连续减少。严格执行“双随机、公开”[5]监管执法,全市安全红线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法制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法治水平显著提升。

3.防震减灾能力明显加强。出台防灾减震救灾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立重点涉灾部门参加的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建成市、县区、乡(镇、街)、村(社区)、村小组五级地震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十三五”时期,发生3.0级以下地震9起,发生地质灾害165起,未造成人员伤亡;稳步推进地灾工程治理项目42个,包括应急处置(排危除险)、地灾移民避险项目、基层防灾能力建设项目及风险普查项目。稳步推进市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和赣中南森林防火通讯系统项目实施。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圩堤加固整治项目,完成了3个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共计整治河道长19.23km

4.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完成了《萍乡市森林防灭火应急预案》《萍乡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萍乡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萍乡市地震应急预案》和《萍乡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并把预案的学习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为加强联动机制,加大预案的覆盖面,企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演练,各地应急主管部门要联合工业园区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并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大力宣传预案,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意识,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发挥消防救援及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骨干作用和应急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统筹调配使用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全市现有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共270余人,有萍乡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萍乡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萍乡市专业森林消防支队、萍矿矿山救护队及县区专业救援队等各类专业救援队共540余人,有萍乡市曙光救援队、萍乡市阳光救援队、武功山蓝天救援队、萍乡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共230余人。全市范围内有防汛抢险队37个,共设立应急救援中队68个,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力量体系初步形成。探索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改革与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萍乡市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加快推进“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及半专业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市、县区两级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综合储备库建设,建成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莲花县救灾物资储备库等,正在建立安源区救援物资储备库1个。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应急管理工作已进入必须直面各类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尤其是新兴风险的时代,亟需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提升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新形势下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实际情况看,我市传统的高危行业门类全、分布广、密度大的特点没有改变,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仍然较为严重,同时伴随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影响我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1.应急管理基础能力依然较弱。基层应急管理部门人员配备不足,联动工作机制还不顺畅。在风险防范与应急指挥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还存在数据壁垒,导致部分风险信息不完整、不对称。从总体看,全市各类事故发生的隐患仍然存在,特别是较大及以上事故尚未根绝,且呈现发生类型复杂化、波及范围扩大化、影响时间持久化等特点,给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来一定的影响。

2.应急救援综合能力还需提高。应急预案动态管理相对滞后,对预案中规定的处置原则、要求、程序等技能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预案实施精准度较低,预案中涉及预警、转移、保障等实际问题不够明确具体。应急救援力量比较薄弱,队伍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有待提高,应对处置重大灾害事故的能力不足。科技支撑能力相对滞后,趋势判、辅助决策等功能还相对较弱,难以有效发挥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等功能智能化作用。应急管理学科类型存在着范围小、深度浅、体系缺、执行弱等现实问题,未能形成系统性、立体化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专业科研体系和教育体系。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社会应急力量能力素质和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应急产业、灾害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效果还未充分显现。

(三)“十四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时期,是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全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推动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1.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为新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门,开辟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事业与实践新路径。坚持对标对表,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为解决深层次、区域性、结构性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2.新发展格局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我市作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一,拥有独特的区域开放优势,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是唯一全域纳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的设区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化、城乡一体化的更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和人防物防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安全发展水平系统提升、整体提升、全面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改善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应急管理事业提供借鉴启示。人民群众对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日益关注,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更强共识、汇聚更大合力。

3.日渐提高的科技发展水平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我国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大量涌现并投入使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应用,促使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也将为提高重大灾害事故预测预警和防范处置能力发挥重要关键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尽管存在不少困难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要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新常态下坚定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第十五次、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6],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防灾减灾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应急为重、管理为要,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和自然灾害防治平稳有序,为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7]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坚持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已有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梳理政府和行业需求,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同作用,推动优化整合,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建设内容,有效提高建设效果、发挥建设效益。

——坚持依法管理、科学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体制机制;补齐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短板与不足,全面提升事故灾难的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能力;围绕“四个坚决、三个确保”工作目标[8],实现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进一步好转,各类事故灾难发生率和发生总量持续下降,较大及以上事故有效遏制,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3  “十四五”时期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属性

1

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

-10%

预期性

2

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亡人数

-10%

预期性

3

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10%

预期性

4

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亡人

-10%

预期性

5

较大事故起数

-10%

预期性

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5%

预期性

7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5%

预期性

8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

<1%

预期性

9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10

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11

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

0.9

预期性

12

烟花爆竹

-40%

预期性

13

煤矿

-84%

预期性

14

非煤矿山

-10%

预期性

15

危险化学品

0

预期性


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指挥体系、组织体系、协同联动机制、责任体系更加合理,法规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

——灾害事故防范水平全面提高。风险底数全面摸清,风险治理更加精准,灾害预防和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更加全面。灾害事故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

——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协同应对更加顺畅,预案管理更加科学,应急实训演练更加有力,应急救援效能明显提升。专职救援人员占全市总人口比例达0.4‰。

——应急综合支撑能力全面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成果转化更加高效,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应急产业日趋成熟,人才队伍更加庞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应急基础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应急文化深入人心,市场化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大幅改善,物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乡(镇、街)和村(社区)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80%。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制机制法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应急治理体系

1.强化政治建队体系

加强政治建设。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全面贯彻政治建队各项要求,全面规范应急队伍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应急先锋、安全尖兵。

强化宗旨意识。把竭诚为民作为根本宗旨,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在服务人民中传递党和政府温暖,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

锻造过硬本领。把赴汤蹈火作为履行使命的根本指向,时刻听从党和人民召唤,保持枕戈待旦、快速反应的备战状态,练就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召之即来、战之必胜。

深化纪律建设。把纪律严明作为建设过硬队伍的根本路径,始终坚持政治机关、纪律部队建设标准,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集中统一、步调一致,用铁的纪律打造应急铁军。

2.健全应急指挥体系

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机构。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立足大安全、大减灾、大应急需要,县级以上建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根据事故灾害情况,设立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完善指挥部功能,实现前后方的协同应对与信息互通。

完善信息共享的指挥平台。高质量抓好市、县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快完善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权威高效的综合指挥平台体系,健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信息专网建设,整合运用各级涉灾部门数据,全面建成应急指挥信息数据库,形成全市应急指挥系统“一张网”,初步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提供全天候的应急指挥保障。

配强专兼结合的指挥队伍。对接完善中央地方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建立由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统领,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驻当地军事机关积极参与,各行业各领域专家有效支撑的应急指挥队伍。按照国家部署,对应急管理部门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规范综合性消防队伍的指挥调度。

3.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构建统一领导的组织体系。建立市应急管理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指挥、调度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各县区、乡(镇、街)建立应急管理委员会,按照相关预案规定,可提请市、县区应急管理委员会提级负责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调度工作。

构建部门协同的组织体系。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会商制度、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灾害事故处置跨区域应急调度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推动作用,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完善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重点城市群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区域重大风险联防联控。

构建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明确市、县区应急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应急指挥、会商判、资源调拨、社会动员等运行规则。加强市、县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衔接。健全完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调用机制,规范市、县区分级调用程序和办法。按照军民融合发展原则,整合军地应急资源,推动军地数据共享和资源共用。

构建政社合作的组织体系。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协调机制、服务平台建设,正确引导社会力量有序进入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现场救援、款物捐赠、物资储备、物资发放、医疗救助、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技术服务、志愿者培训等工作,并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信息对称性、供需匹配度、活动规范性。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以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4.强化应急责任体系

强化党政领导同责。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制,推动县区、乡(镇、街)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履职情况纳入述职考核、巡视巡察内容,把应急管理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严格落实《关于将安全生产责任纳入干部教育管理全过程的意见》《萍乡市安全生产警醒日制度》,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责任。

强化部门管理责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严格落实部门分工负责制,准确把握“防”与“救”、“统”与“分”的职责关系,采取建章立制的办法,逐一细化明确各部门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链条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

强化行业监管责任。严格落实《萍乡市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三级责任、三色预警、三线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理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事前提醒、事中监管、事后追责制度,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督促企业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督促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制,加强企业日常的风险辨识和事故隐患排查,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和事故隐患的闭环管理。深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等措施,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

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和完善灾害事故直报制度和应急信息报送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分级明确调查评估范围和标准,科学组织开展事故灾害调查,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制度[9]。针对企业擅自关闭破坏生产安全设备设施、肆意篡改隐瞒销毁数据信息、重大事故隐患不治理以及中介机构出具的检测数据不实、报告不真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追究相关企业、人员的责任。

5.规范应急规章机制

健全应急管理规章机制。加快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消防、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等应急管理领域机制,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健全相配套的具有萍乡特色的应急管理办法、措施。

专栏1   重点推动制修订应急管理领域机制

《萍乡市防震减灾办法》《萍乡市安全生产条例办法》《萍乡市突发事件应对办法》《萍乡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萍乡市森林防火办法》《萍乡市防汛抗旱办法》等。

完善普法机制。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常态化清理整合机制,完善文件制定的公众参与制度,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

推进应急标准创建。加快推进风险评定、风险防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应急物资、调查评估等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标准实施过程。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实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企业标准“策”。

6.健全应急执法体系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整合优化职能和编制配备,统筹配置执法资源和执法力量,完善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严格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和考核奖惩机制,加大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明确行政执法职责。厘清不同层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类分级执法。市、县区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原则上实行“局队合一”体制,形成监管执法合力。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委托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履行应急管理执法权限,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

严格行政执法过程。完善应急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和标准。加大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10],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提升应急管理执法效能。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健全应急管理执法责任制。综合运用“四两直”[11]、明察暗访、异地交叉执法、“双随机、公开”等方式,加大重点领域突击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

强化行政执法保障。执行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力量配置标准,优化基层执法机构人员配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落实财政保障,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提升执法能力。

(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事故灾害的预防控制体系

1.加强风险评判,强化风险评估管控

加强风险调查。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开展综合风险普查,摸清我市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底数,制定风险管控清单,建设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风险单要素地图、单灾种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图,加强风险动态管理。

强化风险评估。健全规划、建设、运行等全周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各级各类规划融合,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定期开展重点场所、主要环节、关键装置的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各类风险等级,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适时向社会公布。

严格风险管控。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针对较大以上安全风险,制定风险管控措施、落实风险管控责任、明确应急处置手段。督促烟花爆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企业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融入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引导工矿商贸等八大行业企业完善安全风险“一图、牌、三清单”制度[12]

加强安评震评。加强建设工程安全评价,落实“三同时”评价评审、验收工作;深入推进抗震设防区域性评价评审,完善抗震设防要求确认、监管、验收等措施。

提升安培水平。按照“优化布局、培考分离、提升质量、利企便民”的要求,注重针对性、突出实操性、体现创新性,加强培训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2.强化预警预报,掌握风险演变趋势

增强风险监测能力。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5G等技术,推动建设全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感知网络,优化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强水旱、地质灾害、气象、森林火灾、地震等灾害实时监测。推进完善烟花爆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工矿商贸等八大行业重大安全风险的动态监测。

提升预警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升市灾害监测预警中心综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谨性、规范性、及时性。研究制定部门联动高效、信息来源可靠、研判科学精准、分级分类管理、平台资源共享、发布及时规范、动态监测跟踪、防范落实评估的大应急灾害事故预警机制,发挥市灾害监测预警中心的职能作用,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

加强风险趋势判。加强巨灾演化机理研究,分类别构建灾害预测分析模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关联分析,科学判事故灾害的强度、灾害等级、影响范围、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升巨灾预测分析判精准度,做好应急准备。

专栏2  风险预警建设重点

自然灾害领域

1.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2.建立多灾种、全要素、分布式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信息汇聚平台。

3.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自然灾害感知网络和跨部门、跨层级的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交换网络。

4.打造集监测预警、分析判、辅助决策、灾害评估、仿真推演、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事故灾害领域

1.完成烟花爆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升级改造。

2.建设高危行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3.建设工贸行业监测预警系统。

4.建设城市运行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5.建设市、县区地震监测、速报系统。

3.强化治本攻坚,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严格安全准入。严格工业园区(功能区)、企业和项目选址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实行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强化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13]落实。

加强隐患排查。健全隐患排查责任体系,完善隐患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针对生产安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重点领域,开展隐患调查与评估,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督促企业严格按“两个十五天”要求[14],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推动企业生产信息与政府监管部门互联互通,强化各类事故隐患综合分析。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要单独列支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经费。完善安全生产隐患和事故举报奖励制度,建立“吹哨人”和内部举报人制度,制定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办法。

落实专项整治。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三年专项整治,督促企业配备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结合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依法依规关停退出。督促企业淘汰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持续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开展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推行智能化工程、数字化车间试点。

实行综合治理。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高保护适应自然的能力;加强减灾示范单位创建,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继续实施高风险地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升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建设,加强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防控,提升极端自然灾害条件下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在中心城区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县区建设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调查,形成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

专栏3   风险防控建设重点

1.地质灾害:强化地质灾害工程防范措施,实施避险搬迁工程。

2.地震:严格执行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建设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

3.森林防火:加强建设森林防火工程,推进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设和重点林区引水上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林火阻隔网络。

4.水利工程:开展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提高水利工程防洪能力。

5.城市内涝: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防御水平。

6.事故灾害领域:持续推进小矿山、小烟花、小化工等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和“尾矿库”闭库销号工作,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开采,深化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综合治理,推进安全智慧矿山建设,深化粉尘涉爆、液氨制冷、高温熔炉金属、有限空间作业、煤气等领域专项整治。

(三)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打造快速处置的应急救援体系

1.壮大应急救援队伍

推进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消防救援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指挥机制,优化力量布局,形成“灾种全面覆盖、力量全域辐射、优势互相补充”的综合救援力量体系;统筹推进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救援能力的覆盖面,按照“一主两辅”职能定位配备配套相关救援装备及车辆,提高森林灭火和综合救援能力,规划建设好综合训练基地。

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建设,组建一定规模的“全灾种”救援队伍和机动救援队伍。立足“一专多能”定位,推动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由森林扑火向综合性应急救援转型升级。依托大中型危化、矿山、冶金等企业,合理布点、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力量布局,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应急救援能力。根据本区域灾害特点,建立健全建强本级防汛抗旱、地质和地震灾害、工程抢险、电力保障、通信保障、道路抢修、水上搜救等专业应急队伍。

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以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试点建设为牵引,加强基础设施、训练设施、救援装备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实现航空应急救援全市覆盖。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航空应急救援指挥调度机制,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与军航、民航航空油料部门建立野外燃油供应保障机制,确保应急救援飞机野外油料供应。加强航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仓库、现有驻防站、应急水源点建设。

发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社会应急力量发展指导意见、培育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建立健全政府扶持、业务指导、应急调动、考核评估、激励奖补等制度规范,促进综合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联演联训、业务交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壮大。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健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应急服务的工作机制,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有序参与应急服务。推动乡(镇、街)、村(社区)、企业建设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装备。组织动员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基层应急队伍,发挥其在公共安全信息报告、先期处置、自救互救、人员转移安置等方面的作用。

专栏4  队伍建设支持重点

1.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配强消防救援装备,提升消防救援能力。

2.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按照《萍乡市地方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要求,着力开展专业森林消防救援队伍正规化建设。

3.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以萍乡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萍矿山救援队为基础完善救援体系,实现事故灾害救援。基础完善区域救援体系,实现事故灾害救援东西南北中全覆盖。加强煤矿及非煤矿山井工矿井透水事故抢险排水救援队伍建设。

4.工程抢险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市交通运输局和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程抢险队伍建设,承接宜春航空应急驻护站,建设水源点、停机坪。


1 萍乡市消防救援队伍布局示意图

2 萍乡市应急救援(森防)队伍布局示意图

2.提升应急救援技能

建设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建设市、县区应急救援实训基地,推动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支持地方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及抗洪抢险、矿山、危化等专业救援队伍营房标准化建设。加强危化品和矿山事故救援、地震灾害救援、防汛抗旱、工程抢险等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队伍训练设施,搭建各类救援力量同训共练平台。加强与军队、社会训练场所合作,满足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培训需要。

加强应急救援培训演练。结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特点,加强日常训练、应急演练、技能比武、技术交流等。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武警、军队非战争行动力量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的联调联战联训,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3 萍乡市应急救援基地布局示意图

3.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完善预案管理制度。制订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完善市、县区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预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和衔接融通,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加快预案修订完善。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修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预案,健全完善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加快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预案演练评估。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评估和管理制度,指导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按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实战演练、桌面推演和常态化演练,提升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指挥、避险、逃灾、自救、互救能力,注重应急演练分析判、总结评估。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

4.加强灾后恢复重建

完善灾情管理体系。推动制定灾情管理制度办法等,健全“市---村”四级灾情管理体系,优化完善灾情统计范围、指标和报送方法、程序,规范灾害信息员待遇保障,动态调整补助标准。

加强救灾队伍建设。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强化工业功能区网格专业化建设,选强配齐安全生产网格员队伍;将防汛、自然灾害风险排查纳入网格管理日常重要职责。切实发挥应急管理信息员作用,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规范信息员信息终端使用,完善考核办法和考评实施细则,提升工作效能。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力状况相匹配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合理划分市、县区政府救助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等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等评估,为高质量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灾害数据支撑。健全各级政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配套政策。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捐赠和募捐活动的指导和监督。

(四)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建立创新驱动的综合支撑体系

1.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萍乡学院等高等院校、市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萍乡上栗焰花爆竹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科研力量的技术优势,围绕应急管理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攻关和资源共享,推动应急管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强科技项目研发。建立应急管理科技项目申报机制,搭建应急管理领域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科技研发体系,加强灾害事故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加快主动预防型安全技术等研究,加大自然灾害防治和安全风险防范大型先进适用装备研发力度,推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把发挥政府推进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的保障作用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健全安全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的市场激励和政府补助机制。

专栏5   科技信息重点支撑方向

1.自然灾害防治:重点推广运用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防灾避险转移安置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技术,重大灾害性天气影响机理及智能化预警技术,基于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致灾性强对流天气分类智能预报关键技术。

2.危险化学品:典型危化品生产过程本质安全技术、装备及流程设计方法,危化品储存、运输与中转重点场站安全保障技术及装备,典型危化品全生命周期智能监管系统。

3.烟花爆竹:烟花爆竹企业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技术、烟火药钝感技术、烟花爆竹生产过程易燃易爆粉尘控制关键技术。

4.煤矿:不稳定及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升采技术、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技术、煤矿水害隐患探测及预测预报技术、岩巷快速掘进技术。

5.非煤矿山:尾矿库安全监测与应急预警技术,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监测预警技术,排土场、弃土(渣)场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地下矿山岩体破坏失稳声信号采集和共网传输技术,矿山小流域暴雨、雷暴、滑坡、洪涝等多灾种综合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

6.冶金工贸:冶金、涉爆粉尘等重点工业场所智能监控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典型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监测预警技术。

7.智慧消防:重点开展大空间建筑、受限空间、高层建筑等高危场所火灾智能监控和快速逃生技术及装备、生命探测智能关键技术、便携式全地形智能侦测机器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火灾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研发。

8.建筑施工:基于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建筑施工逐步实施远程监控,逐步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对老旧建(构)筑物改造实施监测。

9.特种设备: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特种设备的动态监管网络研发和升级,特种设备使用和检验过程的动态物联网监测技术开发,具体工况下特种设备风险辨识和评价技术开发,老旧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评估技术研发,重点研究特种设备生产单位信用监管方法。

10.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健康性能监测、预警、整治技术.特大桥梁、隧道安全运营监控和应急处置技术,恶劣气候条件下交通运行状态监控、预警技术,交通参与者行为干预技术。

11.城市运行: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技术,构建统一的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平台。

2.突出信息技术支撑

推广安全科技运用。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管控,在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建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视频监测、实时预警、智能化管控。推动具有较大危险的烟花爆竹、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企业企业实现全域覆盖,重点工贸企业加快联网监控

加强通信网络建设。与省应急厅对接,推进市、县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感知网络和通信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和综合应用平台建设,采用5G、专业数字集群等新技术,综合宽窄带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无人机、单兵装备等手段,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重点强化灾害事故现场指挥调度的通信保障。

专栏6   卫星通信系统建设重点

1.建设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以数字对讲机和车载台为主的370MHz窄带无线通信网。

2.建立以天通卫星电话和便携卫星站为主的卫星通信网。

3.建立以无人机和移动单兵为主的灾害事故现场监控侦查系统。

4.建立上下统一的应急指挥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推动智慧应急应用。按照“构建一个大数据中心、提升五大能力”,推动智慧应急建设,打造具有萍乡特色的“一朵云、一张图、两张网”[15],结合“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等,完善监测预警、救援实战、辅助指挥决策、监管执法和社会动员等功能应用。

3.培育应急产业支撑

优化应急产业结构。深化应急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应急产品轻量化、智能化、高机动性、可组合化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发展应急服务业等。

推动应急产业集聚。落实应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安全产业示范园,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依托上栗县花炮产业,推进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建设。

支持应急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完善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体系,培育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支持应急产业企业发展,推广应用适用于家庭单元和个人的成套应急用品,将基本应急防护用品纳入劳动保护用品范围。

专栏7应急产业重点支持领域

1.矿山应急产业:以萍乡蓝翔重工等企业为龙头,加强矿山应急装备产业发展。

2.智能安全产业:以安源电子信息产业、莲花空压机产业为依托,推动智能工业管控装备研发,加快“03专项”试点成果转化,发展移动物联网、VR产业。

4.强化应急人才支撑

加强应急学科建设。密切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鼓励萍乡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以民办公助、联合挂牌等形式,推动建设应急管理院校,加大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培育领军创新人才。完善应急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培养应急管理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智库建设,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分门别类组建市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设立专家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专家组。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才招录、引进、培养机制,探索推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提高专业人才比例和职业素养。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水平。

(五)推行共建共治共享,健全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

1.提高基层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应急文化建设。培养一支由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复合型宣教队伍,开展全方位、常态化的应急宣传教育,将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持续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各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机构建设,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提升应急宣传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公共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重点推进公众现场应急处置和技能培训,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应急科普场馆建设。市、县区应急救援基地整合人防、地震等资源,依托现有大数据、云计算VR等先进技术,建设网上科普平台和虚拟体验馆,建立健全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立应急知识科普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安全体验教育基地

推进赣湘合作示范区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建设。围绕隐患风险联合判、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应急演练联合开展、应急物资联合保障、重点时期联合会商、突发事件联合处置等五种机制,确保赣湘合作示范区安全稳定。

加强基层防控力量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六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应急管理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配备专职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各级干部“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网格”工作机制,推动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向村居延伸;加强以“三有”为主要内容基层的应急值守力量建设,切实提高全市各级应急值守人员的值班值守基础能力、信息调度判能力、信息报送能力、综合指挥协调能力、舆情应对能力;乡(镇、街)和功能区要以辖区内可调动的应急队伍力量为基础,组织现有警务、医务、民兵、森林消防、消防站、物业管理、企事业单位及志愿者等人员,组建一支不少于3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行政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村(居)民小组长、基干民兵、卫生所(室)、学校、青壮劳力等人员,组建一支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力量,负责灾害事故先期处置、受困群众救援、受威胁群众转移撤离等工作。

推进基层示范创建。持续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乡镇、示范县区创建等活动,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灾害早期处置、群众转移避险安置、灾害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2.提升社会服务保障水平

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等方面建立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依法实施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依法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修复机制。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加快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动第三方机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全面推行农房保险、农业灾害保险,加强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等。

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完善市场化应急服务能力,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购买应急服务,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制定社会资源应急征用补偿办法等。

3.提高应急物资保障水平

加强应急物资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应急等部门联动,加快事故灾害应急装备体系建设,完成市、县区及行业部门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任务,推动出台扶持政策,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在重点地区设立应急关键装备库,在市、县区统一配备标准化技术装备,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技术装备网络。

拓宽应急物资来源渠道。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物资筹措与征用体系,优化整合各类社会应急资源,合理利用相关生产企业和大型商超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能力,建立应急装备物资协议储备机制。协调相关部门运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市场调控手段,扶持应急装备物资生产企业发展,提高应急装备物资生产能力,形成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多元化储备体系。

增强应急物资管理水平。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第三方等多方联动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多部门参与应急装备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和跨县区应急装备物资联储共享制度,加快构建高效畅通的应急物资保障和调运管理机制,完善“市---村”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四级应急物资体系。根据区域特点、产业布局、自然地理条件、人口数量、交通运输等情况,结合各地区实际,把应急物资储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全面加强应急通信、广播设施、救灾专用车辆、通信指挥车、运兵车、救援专业机械等技术装备设备配备和抢险、救灾物资储备。

4 萍乡市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示意图

提升应急物资调运效能。强化交通运输、公安交管、粮食储备、铁路等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应急装备物资调运机制,建立应急物资数据库,加强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供应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对应急装备物资运输实行减免通行费、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确保应急需要时,应急物资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上。

落实灾害恢复重建责任。发挥抗震部救灾指挥办公室指挥协调作用,统一协调统筹、发放救灾款物,落实灾民基本生活救助和灾后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有关工作。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1.市、县区应急指挥中心项目。推进市、县区加快包含应急指挥平台、值班保障用房、公用配套设施等内容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2.应急管理“互联网+监管”平台项目。升级改造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对接省应急厅“互联网+执法”系统和市政府“双随机、公开”系统,提升监管执法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全市一体化的应急管理即时通讯平台。

3.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项目。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保障要求,为全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配备执法服装、装备和用车等。

4.应急指挥视频会商系统项目。对接省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一套上下统一的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实现市、县区与省的互通互联,达到可视指挥、语音指挥等功能。

5.应急指挥通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以数字对讲机和车载台为主的370MHz窄带无线通信网,以天通卫星电话和便携卫星站为主的卫星通信网,以无人机和移动单兵为主的灾害事故现场监控侦查系统,具有综合通信指挥功能的机动通信指挥车和具有双向视频对话功能的便携指挥调度系统。

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项目。按照国家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统一部署,全面做好我市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市、县级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构建全市多灾种灾害风险和群众转移避险安置“一张图”。开展莲花县南部规划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专项勘查,查明区内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分析评价易发性及危险性,确定监测预警措施和防治方案。对全市城镇规划区及工业园区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工作,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及危险性,分区(块)确定危险性等级及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

2.应急管理大数据库建设项目。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建设集云计算、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于一体的高容量、多智慧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库,汇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城市和农业农村感知、政务服务、精准执法、灾害损失、网络舆情等数据,完成数据的精细时空化建库。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标签魔方、企业全息档案、应急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建设应急管理算法模型工厂,为业务应用和专题建设提供统一、精确、快速的算法服务,支撑监测预警、灾害事故分析、指挥救援队伍和物资调配、指挥救援路径规划等业务场景应用。

3.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项目。按照“集约化、标准化、开放性、先进性、安全性”原则,借助电子政务云、气象云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与国家、省厅配套、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全市的智慧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整合各部门预警接收传播设施、基层信息员队伍,发挥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融媒体传播渠道的组合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应急广播、卫星电话等,推进传播资源在一个系统对接、预警信息在一个系统汇集,努力实现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4.安全风险防范项目。升级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矿山、重点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等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水旱、地灾、森林火灾、地震以及多灾种、灾害链等灾害风险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共享交换;打造集监测预警、分析判、辅助决策、灾害评估、仿真推演、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联通“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监测网络,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并推动向农村延伸,提升工业园区、农村和边远区域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5.城乡综合减灾示范项目。开展全国和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乡镇、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治理、森林防火等重要减灾工程建设等。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个,市级示范社区20个、示范县区3个、示范乡(镇、街)5个。

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消防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工程。推进市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提升灾情预警、力量调配、救援指挥、后勤保障能力。

2.航空应急救援建设项目。推进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依托宜春航空应急驻护站和市航空通勤安排,实战化开展航空应急演练,全面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

3.专业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项目。立足“一专多能”定位,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正规化建设,加强装备建设,推进专业队营房、训练场、物资储备库、野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扑火作战和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4.应急救援基地项目。全力推进市应急救援基地(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力争在2023年底以前,将市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为集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物资储备、教育培训、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于一体的萍乡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五个县区应急救援基地力争在2022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四)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1.市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基地项目。加快市应急管理综合保障“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建设,着力推动市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基地和市安全生产事故防范科技研发中心、风险监测预警与管控中心建设。

2.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项目。积极推动湘东区、上栗县等有条件的县区建设一批集自然灾害、防震减灾、应急救援体验的综合宣传教育基地。加强萍乡上栗焰花爆竹发展中心研发能力建设

3.应急产业发展示范项目。以蓝翔重工、通机械等矿山装备企业,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打造赣湘合作示范区矿山应急装备示范基地。

4.全国花炮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区建设项目。将上栗县打造为全国烟花爆竹安全发展新型示范区。落实湘赣边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协作机制(F4产业联盟),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以“产业升级、减厂减人、智能管控、区域协同、严格监管”为着力点,重点实施企业结构优化、本质安全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区域协同监管等专项行动,打造形成烟花爆竹生产集中区,构建生产集约、经营规范、安全可控的现代烟花爆竹产业体系。

(五)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

根据灾害风险分布特点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短板,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地点分布,科学评估、合理布局,推动构建“市---村”四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1.市级库建设项目。综合考虑市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和实际工作需要,重点推动建设一个市级综合应急(航空救援)装备物资储备库项目和两个应急物资专业储备库(市消防救援物资储备库、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其中,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实施提升工程。

2.县级库建设项目。依托“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已支持的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扩容建设县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并在县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设置市级综合应急物资代储点,承担我市东西南北中市级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任务。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和财政情况,鼓励湘东区合理规划建设县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

3.乡级库建设项目。鼓励人口较多、面积较大、区位优势突出的乡(镇、街),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和财政情况,合理规划建设乡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

4.村级库建设项目。鼓励高风险地区的重点行政村(社区),合并利用村级消防物资站,建设村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消防、森防、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等应急救援物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十四五”应急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应急管理事业,切实把应急管理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及时研究和解决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依法履职、责任到岗、落实到人,调动各方力量,强力推动《规划》落实。

(二)制定实施计划。建立横纵相连的规划实施推进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规划》推进工作中的任务分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应急管理的财税、产业、价格和投资政策,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支持,工业部门要加大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力度,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好规划赋予的重点任务。

(三)加强资金保障。完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根据财力实际对应急体系建设予以必要、合理、适度保障。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合理合投入,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

(四)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和评价机制,培养高水平应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研发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开放、竞争、包容、合作的智力支撑环境。

(五)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跟踪分析。在2023年和2025年终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应急部门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术语解释:

[1]“六有”要求: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质、有培训演练

[2]“三有”要求: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

[3]“两委四部”: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减灾委员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森林防灭火总指挥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4]“三个必须”的要求: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5]“双随机、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6]“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作示范、勇争先”指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五个推进”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7] 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五区”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内陆开放赣湘合作核心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区;“最美转型城市”表现为“五美”,即产业升级美、绿色生态美、城乡融合美、百姓生活美、社会风尚美。

[8]“四个坚决、三个确保”工作目标: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坚决遏制较大事故,坚决防范一般事故,坚决防止自然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确保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持续下降,确保安全生产事故伤亡人数下降,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9]“四不放过”制度: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0]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的公示制度、行政执法的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制度。

[11]“四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12]“一图、牌、三清单”:“一图”指“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一牌”指风险告知牌;“三清单”指风险管控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应急处置清单。

[13]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4]“两个十五天”要求:企业必须十五天登陆一次隐患排查系统、企业必须十五天做一次必须项目自检并登记一般隐患。

[15]“一朵云、一张图、两张网”:应急管理云、应急管理一张图、感知网络和通信网络。


关闭窗口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 邮编:337042 联系电话:0799-2182239

 

 版权所有@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备案:赣ICP备10004473号-1